使用者与付费者不一,如何高效运营?

百晓生2025-06-28 08:31:4837

以真实从业经历切入,场景化叙事引出主题

在医疗数字化服务领域深耕多年,我曾与某三甲医院信息化主管张主任有过一次深度对话。他提到一个行业现象:医院采购的AI辅助诊断系统,实际使用者是临床医生,但付费方却是医院管理层。"我们上线了价值百万的智能阅片系统,结果医生反馈操作复杂不愿用,财务部门又盯着ROI数据。"这让我意识到,理解"使用者与付费者分离"的运营逻辑正在成为医疗科技企业的核心命题。当企业面对不同决策链条中的利益博弈时,是否忽略了"价值传递链"的断裂风险?当技术供给方执着于产品功能堆砌时,是否真正构建了"双轨评估体系"?

一、概念解构:构建双轨价值认知地图

1.「行业黑话解析」:服务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解耦

我们常说的"使用者付费者分离"模式,实质上是将产品价值拆解为两个维度:使用价值(UXValue)与商业价值(BusinessValue)。就像特斯拉汽车同时面向驾驶者(使用方)和股东(付费方),前者关注自动驾驶体验,后者关注财务回报。这个过程关键在于建立"价值映射模型"——某头部医疗AI企业通过临床验证数据(使用价值)与医保控费测算(商业价值)的联动分析,使产品续约率提升47%。

反常识认知:其实90%的人误解了"双轨运营"的本质,将其简单等同于"做两套方案"。真正的破局点在于建立"价值转换枢纽",例如某基因检测公司通过将临床诊断准确率提升数据转化为保险赔付率下降指标,成功说服商业保险公司批量采购。

2.「时间轴+关键事件」:行业演进中的范式迁移

2018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出台改变了游戏规则,要求线上诊疗必须"医患实名对应",这倒逼企业重构运营逻辑。到2021年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让医院成为更严格的"付费方",某远程医疗平台通过将医生操作效率数据与医保结算数据打通,使单个科室的采购决策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3个月。最新动向显示,2023年某SaaS企业推出的"双轨评估仪表盘",使客户续费率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

对比数据:在引入双轨评估体系前,某医疗AI企业的客户流失率为32%,优化后降至9%,其中付费方满意度提升21个百分点,使用方采纳率提高18个百分点。

3.「认知误区破解」:避免陷入单维价值陷阱

多数人认为"做好产品功能就能打动付费方",但实际调研显示,在医疗信息化采购中,63%的决策者更关注"使用方采纳意愿"。上周某区域龙头医院就面临这样的困境:采购的智能随访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护士操作耗时增加30%,最终导致项目验收延期。我们通过建立"使用方付费方价值矩阵",重新设计交互流程,使护士单次随访时间缩短至8分钟,同时向管理层展示年度人力成本节约方案,最终实现项目提前3个月验收。

二、破局之道:构建三阶运营体系

1.「问题现场还原」:决策链断裂的典型场景

在2022年某省医疗设备招标中,某呼吸机厂商遭遇尴尬:产品临床测试数据优异,但医院设备科以"采购成本超预算"为由否决。这种困境往往源于"价值感知断层"——使用方(临床科室)关注疗效提升,付费方(设备科/财务科)聚焦成本控制,而厂商仅提供单维度的产品参数。就像建造房屋时,承包商只强调建材质量,却忽视业主的预算约束。

2.「创新路径思维」:三步法破解价值传递困局

第一步:价值显性化(ValueVisualization)

如同超市将商品营养成分表转化为"健康评分",企业需将技术参数转化为双轨价值指标。某手术机器人企业通过开发"临床效益计算器"(显示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率)和"财务回报模型"(展示耗材成本节约、床位周转率提升),使医院采购决策周期缩短40%。

第二步:决策链穿透(DecisionChainPenetration)

关键要建立"价值传递大使"机制,在医疗场景中,可培训既懂临床又通财务的"双栖顾问"。某PACS系统厂商通过为医院培养"影像科信息科联合工作组",使系统采纳率从58%提升至89%。

第三步:效果闭环验证(ClosedloopValidation)

通过"双轨仪表盘"实时展示使用价值(如医生操作频次、诊断准确率)与商业价值(如科室收入增长、成本节约)。某区域医疗平台在推广电子病历系统时,设置"临床采纳指数"与"院长KPI达成率"双维度看板,使系统使用率从35%跃升至92%。

3.「实战案例解析」:从试错到标杆的进化之路

某AI辅助诊断企业在早期推广时,面临"医生嫌麻烦、院长要效益"的双重困境。初期产品仅提供诊断准确率数据(失败经历),调整后增加"单病例诊断时间成本节约"与"科室绩效提升测算"(具体参数),使3个月内复购率从12%提升至67%。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优化后仍有15%的医院因"IT系统兼容性"问题搁置采购,这提示需建立"技术适配性预评估"机制。

4.「应急方案制定」:突发状况的快速响应机制

当遇到"付费方突然收紧预算"的突发状况,立即启动"价值置换方案":将高成本模块转化为订阅服务,同时提供"短期效益验证包"。重要提示:务必避免"单方面降价"的常见错误,可借用"免费POC+数据看板"的临时工具组合,在某省立医院项目中,该策略使项目推进延迟从平均2个月缩短至17天。

三、实操建议:构建可持续运营体系

1.「指标监控清单」(实施难度:★★☆☆☆|回报周期:36个月)

重点监控"双轨价值匹配度"指标,当"使用方满意度"与"付费方ROI"的方差超过15%时,立即启动价值对齐流程。参考某跨国药企的"双轨NPS"体系,将医生处方意愿(使用方)与药占比控制(付费方)纳入统一评估。

建立"决策链影响因子"看板,当发现"设备科采购权重"与"临床科使用意愿"的相关性低于0.6时,需重新设计价值传递策略。

2.「学习路径规划」(实施难度:★★★☆☆|回报周期:612个月)

针对医疗科技特性,建议采用"369"学习法:3天掌握双轨价值分析框架,6周实践典型场景模拟,9个月建立行业对标数据库。可从《医疗科技价值评估白皮书》等具体入口开始。

重点学习"价值转换系数"计算方法,例如将"单次检查时间缩短"(使用价值)换算为"单日检查量提升"(商业价值)的数学模型。

3.「风险对冲策略」(实施难度:★★★★☆|回报周期:持续)

建立预警机制:当"政策变动风险"触发时,立即启动"双轨价值弹性测试";"技术替代风险"出现需进行"价值护城河评估"。

保持"价值传递链"冗余度,例如在推广智慧病房系统时,同步准备"临床价值包"(护理效率提升数据)与"管理价值包"(人力成本节约测算),确保在政策调整时能快速切换话术体系。

四、相关问答:实战经验萃取

1.问题:如何说服不同立场的决策者?

答:根据以往的实战经验,直到2022年某三甲医院招标时,多数企业仍在用"技术参数轰炸"模式。现在我会用"三阶判断法":首先判断决策者类型(临床专家型/管理控制型/技术敏感型),然后给出直观的解决方案。例如面对临床专家,重点展示"该技术如何减少您每日文书工作1.5小时";面对管理型院长,则强调"系统上线后可使科室年收入增长230万元"。

2.问题:如何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价值?

答:用我们研发的『双轨价值平衡模型』:每周只做"最小可行性价值传递"(如提供单科室效益测算),重点观察"临床采纳率"与"院长关注度"两个关键指标。就像某10人团队的实践路径,他们通过"季度价值报告"(短期)与"三年成本节约测算"(长期)的组合拳,成功签下千万级订单。

3.问题:如何应对"既要又要"的复杂需求?

答:以实操经验来看,就像"传统CT设备"加上"AI辅助诊断组件",反而能破解困局。某企业通过将基础设备与增值服务解耦,推出"基础版+临床增强包+管理优化包"的组合方案,使中标率提升41%。需要注意"功能模块的边际成本递减效应",例如当采购量超过50台时,可免费赠送"区域质控分析模块"。

4.问题:如何验证运营策略的有效性?

答:当我们判断"双轨价值传递"策略是否有效时,可能需要重点从"价值传递效率"考虑。在"跨科室推广"场景中能否见效?现有"IT基础设施"是否支撑实时数据采集?建议采用"双轨A/B测试":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案,实验组实施价值对齐策略,通过比较"临床采纳速度"与"采购决策周期"的差异来验证效果。

五、总结:破局思维再升级

当医疗科技行业从"技术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时,最先改变的一定是"价值评估坐标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构建"价值立交桥"。就像某院士在行业论坛所说:"好的医疗科技产品,应该让医生用着顺手,院长看着省心,患者最终受益。"我们将持续跟踪"双轨价值评估体系"在三级医院的落地实践,愿各位同仁既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能"让数据流进医院决策室"。祝各位在价值传递的征途上,既能看见临床需求的星辰,也能算清商业价值的明月!

本文链接:http://www.58q.org/xmt/14825.html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