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成“行走记录仪”?透视AI硬件狂欢背后的隐患

文曲星2025-07-01 22:46:0043

《科创板日报》7月1日消息,随着小米AI眼镜的面世与火爆,在人们肯定国内AI硬件技术进步的同时,AI眼镜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也引发了质疑。某博主利用AI眼镜记录上班高峰的地铁后称“没有人关注到自己正在被拍”。在小米AI眼镜测评及宣传视频评论区,“能否拆除摄影提示灯”等技术规避讨论高频出现,这让不少用户担忧智能眼镜配摄像头会助长偷拍行为、加剧隐私侵犯风险。

用户陈女士表示,AI眼镜外形趋近普通眼镜且轻量化设计,虽提升了消费者接受度,但摄像头隐蔽性强,被拍者难以察觉,也无法预知影像用途,这加剧了她对隐私泄露的焦虑。不少博主的测评视频也印证了这一担忧,有的博主称拍摄时眼镜亮灯也没人注意,还有博主指出其摄影提示灯尺寸小、亮度低,光线充足时难识别其正在拍摄。

实际上,智能眼镜威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并非新现象。2012年谷歌的Google Glass因无指示灯提醒的摄像头设计引发隐私侵权争议,最终于2015年在消费级市场退场。Meta与雷朋合作的Ray - Ban Meta同样面临巨大的隐私侵权争议,2024年还出现改装后“凝视即人肉”的情况,今年4月Meta调整隐私政策又引发用户担忧。

面对AI技术带来的侵权威胁,各国各地积极出台政策,如欧盟发布《人工智能法案》,中国也出台了相关法规初步构建AI治理框架。但针对智能眼镜衍生的新型隐私侵权场景,国内现行政策尚未建立定向约束规则。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智能眼镜赛道尚在发展中,只能一边发展一边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未来会有更多管理办法和措施对行业进行监管和规范。

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K3DJT0VC05198CJN.html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